(1)“智能信息处理与优化”团队
团队以算法设计与理论分析为基础,侧重于多目标进化优化方法、少数民族地区信息化建设和少数民族文化保护、高效能大数据处理系统、基于无人机集群的智能系统网络,凝聚力量集中攻关形成3个密切关联且具有优势和特色的研究方向:1. 智能算法理论及应用;2. 高性能移动计算与优化;3.高效能大数据处理技术。前期以三个研究方向为主要技术支撑的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民族地区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并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
图1 团队研究方向与关联性
团队建设目标:(1)面向学术前沿和国家需求,整合现有平台,凝练研究方向,加强学科方向交叉融合,坚持问题导向,形成有特色的研究方向;(2)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科学文化氛围,注重培养青年学术骨干,激发年轻博士师资潜力,建设高水平的科研教学队伍,培养智能信息处理应用人才;(3)重点关注少数民族地区信息化发展瓶颈,充分利用学术团队凝聚力,开展智能信息处理与优化方面的国际前沿研究工作。
团队研究基础:团队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8人,讲师3人,硕士研究生30余人。近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1项,湖北省科技重大项目、湖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省部级项目10余项,纵向科研经费700余万元;入选湖北省“人才计划” 、“楚天学子”、“楚凤成才计划”等省级人才工程项目;在Nature Physics、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ing、软件学报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及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SCI/EI收录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部;获国家发明专利8项,部分研究成果国际领先;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奖、湖北省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奖项4项,湖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
(2)“智慧农业关键技术研究”团队
“智慧农业关键技术研究”团队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目标,以科技兴农为手段,在农业经济、农业信息化、人工智能、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自动化控制技术、北斗卫星导航等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工作,集成信息化技术、农产品检测技术、智能化分析控制技术,助力乡村振兴工作。
自2015年起,团队长期在武陵山片区(鄂、湘、渝、黔)参与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在祖国边疆地区(辽、桂、滇、新、蒙)参与兴边富民活动。团队收集了大量的数据、资料,为当地少数民族干部群众开展专业技能培训、专题讲座;助力湖北恩施州的鹤峰、咸丰、建始、利川、来凤等县,宜昌市长阳、五峰,广西德保、湖南石门、贵州铜仁、重庆黔江等民族地区的茶叶、果蔬、水产等智慧农业建设;参加辽宁丹东、云南楚雄等地农业示范基地的兴边富民行动;在内蒙古巴林右旗、四川红原、新疆霍城等地开展智慧畜牧业建设;在贵州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智慧农业科教培训基地建设。
团队历经数年科技攻关,创新有机生态循环模式,突破智能物联集成、智能决策等关键技术,构建面向民族地区的智慧农业大数据服务平台。成果已应用于民族地区100余家企业,增创近10亿元经济效益。协助武陵山片区企业培育并提升了9个品牌,协助新建有机茶基地1万余亩,实现精准扶贫,带动贫困户4000多户提前脱贫,人均增收近2000元。助力产业扶贫,取得显著社会效益。
团队研发的“有机硒茶质量管理与追溯智能系统”, 于2016年通过了湖北省科技成果鉴定,鉴定结论为国际先进水平。2017年,“武陵山片区茶叶质量安全可视化追溯大数据服务平台开发与应用”项目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9年,“基于GAP的茶叶生产过程及质量安全智能控制关键技术研究”获得湖北省技术创新专项重大项目资助。2020年6月,“农产品质量安全大数据平台”在“联百校转千果”科惠行动2020高校成果云推介中进行成果转化,转化金额为900万元。
2017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9家中央媒体以“把论文写在武陵大地上”,“武陵山来了教授联络员”等题目对团队在武陵山片区的科研成果进行了专访和报道。
近三年,团队有三位老师成为湖北省科技特派员,三位老师成为科技部“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进一步开展科技支农行动。
(3)“智能边缘计算”团队
智能边缘计算团队结构合理,充满活力,拥有一支勇于探索和创新的技术骨干队伍,其中,正高3人,副高6人,讲师4人。团队立足于国家民委信息物理融合智能计算重点实验室,长期专注于边缘智能驱动的智能感知与大数据分析,聚焦国际学术界与产业界研究前沿与热点,服务国家智能+战略。团队与美国、英国、挪威等国的多家科研机构保持常年的合作,经过长期的合作研究与积累,团队形成了三个特色研究方向:边缘智能驱动智能感知、复杂异构大数据智能分析以及隐私安全保护,并取得良好的前期基础,近两年累计获批省、国家级项目4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1篇,其中,中科院1区4篇,2区4篇,申请发明专利6项(获批5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上述研究成果为万物互联以及海量感知数据实时分析与处理提供了技术支持,服务了智能+国家战略,充分发挥了团队科研价值。
(4)“先进控制及制造技术”团队
科研团队简介:本团队以服务国家和少数民族为宗旨,以电气技术为基础, 以研究先进控制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为目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层次基金的资助下,团队已在先进控制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
l 电气技术中的电力谐波和电能质量分析及高能量压缩的脉冲功率技术,为先进制造技术提供保障条件;
l 先进控制技术中的信号最优控制、群集控制、故障智能检测等;
l 先进制造技术中的机械结构设计分析与3D建模、机械动力学分析、等离子体加工技术等。
人员结构: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10人
科研成果:
自团队形成以来,在控制与制造技术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国内外知名学术刊物以及IEEE等重要协会所举办的国际会议上共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40余篇,出版专著1部。近年来,团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省部级项目8项,横向项目多项,并成功获批发明专利8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学术交流:
团队积极承办和参与重要学术会议,成员多次担任国际和国内重要学术会议的主席,并与美国康奈尔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日本名古屋大学、中国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外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合作关系。
(5)“软件安全关键技术及应用”团队
网络空间安全作为非传统安全因素,已与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防安全、文化安全共同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软件安全在网络空间安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网络空间安全保障的关键与基石和灵魂。“软件安全关键技术及应用”科研团队以软件安全为核心,围绕网络与系统安全、人工智能安全与隐私和大数据安全与隐私展开深入研究,团队成员主持和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863计划项目子课题各1项,“十二五”国家密码发展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横向课题30余项,研究成果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1项,武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武汉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三等奖1项;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4部;申请(获)国家发明专利 30余项,获软件著作权 40余 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及国际会议,如计算机学报、通信学报、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Systems ,Information Sciences、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等发表论文2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