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院概况
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
科研工作
学科建设
学生工作
党建工作
社会服务
泽霖讲坛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一)学院介绍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The College of Ethnology and Sociology (CES))是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特色鲜明的科研教学型二级学院,其前身为1951年成立的民族研究室,1952年开始招收历史学专业本科学生。其后,经过不断调整(1981年成立历史系,1988年民族学系,2000年成立历史文化学院),2003年正式更名为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学院现有1个民族学一级博士学位点,包含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史、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等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及民族学博士后流动站。现有民族学、社会学、中国史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包含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史、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另有社会工作、文物与博物馆2个专业硕士学位点  

(二)师资队伍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69人。49名专任教师中,博士比例达95.6%;教授17人,副教授18人,高级职称比例达71%;有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41人,形成了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专业知识结构合理,学历层次和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多人入选国家级(国务院津贴专家)、省部级(湖北省管专家、国家民委领军人才等)高层人才项目,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组成员、教育部民族学专业教指委成员,多人担任全国一级学会、省级学会副会长、常务理事等学术兼职。学院还聘请国内知名学者中国社科院何星亮教授、南开大学高永久教授、云南大学刘正寅教授、北京大学高丙中教授、中山大学周大鸣教授、复旦大学纳日碧力戈教授等作为校级特聘教授,聘请台湾著名学者王明珂教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科恩教授、路易维尔大学赵剑华教授等为学院客座教授。 

(三)人才培养  

培养高质量人才一直是学院的重要工作。学院现有来自40个民族的本科生945名,硕士研究生236人,博士研究生61人,博士后3人。民族学专业是教育部特色品牌专业,民族理论政策是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南方民族史为湖北省精品课程。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入选东西部高校共享课程联盟。获选立项湖北省名师工作室  

民族学学科是湖北省一流学科,第4轮教育部学科评估名列第3名(A-),2021年中国软科学科排名第2名;中国史是国家民委重点建设学科;学院设有南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湖北省区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伊斯兰合作组织研究中心、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丝绸之路研究中心等6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学院也是国家民委武陵山片区协同创新中心的主要基地和校恩施研究院的重要组成单位。  

学院建有民族学人类学田野调查实验室、社会工作实验室、文博专业实验室、口述历史实验室、民族文献中心,在全国建有20余个教学科研实习基地(湖北、湖南、贵州、广东、浙江省)。还拥有全国第一家民族学博物馆,该博物馆为国家三级博物馆,馆内收藏了我国南方以壮、苗、黎、土家、瑶等民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文物藏品一万余件套,其中不少堪称珍品,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学术价值。  

近三年来,学院本科毕业生考研升学率均位居全校前三,民族学、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分获全校考研率第一,民族学专业连续两年考研升学率突破40%,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首批本科毕业生升学率突破50%科研工作是学院的立院之本。民族学是学术传统悠久、根基深厚的一个学科,早在学校刚刚成立的1951年,即建立了以著名的民族学家岑家梧先生为学术带头人的民族研究室。一批学者深入民族地区,收集、整理、撰写了数百万字的民族史、民族学的宝贵资料、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为国家识别和认定京族、毛南族、仫佬族、土家族等民族成分提供了科学依据。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著名民族学家吴泽霖先生的亲自指导下,民族学学科的中青年学者以中东南地区少数民族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土家、苗、瑶、黎、畲、壮、回等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变迁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多角度的探讨,成绩斐然。  

(四)学术研究  

近十年来,学院共承担了45项国家级科研项目,10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出版专著80余部,在《民族研究》《历史研究》等权威期刊和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00多篇,获省部级奖项50多项。  

学院大力加强国际交流,近年,学院先后与美国哈佛大学、杜克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等世界名校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主持第16届世界人类学民族学大会(昆明)专题会议2场、旅游高峰论坛等国际会议多次;与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美国加州州立大学等高校联合主办国际学术会议和影视人类学国际研修班。学院泽霖讲坛连续举办100多期讲座,邀请来自美国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杜克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的著名学者来我院开展学术交流。  

    

   

20223月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