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精于勤荒于嬉,形成于思毁于随,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勤学而交流,则博学而睿智。交流是学术不断创新的阶梯,不断学习才能进步,法霁沙龙设立的初衷就是博采众长、集思广益、百花齐放。4月26日晚,民大法霁沙龙第二期在我院219会议室圆满完成。
本期沙龙由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法学院副教授杨帆主持,朱春华副教授出任主汇报人,法学院副院长叶金育教授、张军荣副教授、刘诗琪老师以及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彭庆军教授担任与谈人。法学院周平副教授、张颖军副教授、何平副教授、郑颖捷老师、袁野老师、刘新平老师以及数十位研究生参加。
沙龙伊始,朱春华副教授就“信息披露作为政府治理工具的困难及克服”做了主题汇报和介绍。他首先陈述了信息披露作为政府治理的一种规制工具,其有效性经常达不到预期,随后简单介绍了政府进行信息披露时所采取的直接披露和间接披露的特性,也由此引出信息披露的作用过程中的六个环节:收集、披露、传播、注意、理解和信任、决策和行动,接着通过心理学理论和国外案例揭露了各个环节中在信息披露过程中所产生的困难,最后对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与谈交流环节中,彭庆军教授、叶金育教授、张军荣副教授以及刘诗琪老师分别就本次主题进行了交流发言。彭庆军教授首先简单介绍了信息公开(披露)在公共管理领域的研究现状,认为朱春华副教授将信息公开视为系统性的政府规制工具的想法还是比较新颖的,同时也指出本篇论文和公共管理类的范式有所不同。彭庆军教授认为本篇论文比较贴近的是规制主义,从阅读或者架构来讲,困难的具体产生因素还需要更深入的探讨,补充一些国内的案例,可读性会更强。最后指出论文的标题略大,可以抓住论文所探讨的一个点进行深入研讨。
叶金育教授认为交叉学科在论文写作中有很大的潜力,如果没有充分了解所跨学科的背景知识,那么也会有更大的风险。他认为本文欠缺一定的说理部分,建议可以从信息披露的有效性,或者信息披露的时政分析例如中央和地方的信息披露方式的进行差异比较,又或从信息披露的边界进行着重分析。他充分肯定了本篇文章的价值性,并丰富了本文的法学思维架构。
张军荣副教授则是给出了三个方面意见:一是学科定位不清晰,相关理论和研究对象不聚焦;二是写作方法上略有欠缺,论文有综述性,但不属于综述性论文;三是文章写作目标不够明确,对读者不够友好。
刘诗琪老师提出文章体现了跨学科的特性,引用了经济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不同学科理论的引用可以为研究和写作提供借鉴,并建议跨学科的文章可以考虑联合创作。此外,现场其他老师也就论文主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与谈人发言结束后,主持人杨帆副教授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首先文章中欠缺依托,可以用一个案件或者场景进行整体探讨,其次文章概念过多,给读者造成了一定阅读障碍,研究角度还可以进一步集中,最后肯定了朱老师学术的宏观性,认为好好打磨必成佳作。(作者:瞿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