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编:陈琳 审核:谢岚 上传:陈琳
本站讯(通讯员:李长威 摄影:李长威)11月11日下午,学院邀请原贵州大学、安徽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苏州大学驻校学者特聘教授、安徽省语言学会会长杨军在学术交流中心润良学术报告厅做《反切析类法的依据与分析音类的功能》讲座。讲座由谢荣娥教授主持,学院博士生、硕士生及部分本科生参加。
讲座现场
杨军教授首先介绍了反切的起源,并引用了著名学者陈澧在《切韵考》中的概括,阐明了反切的基本原则:上字决定声母,下字决定韵母及声调。反切作为古代汉语注音的主要方法,从汉代逐渐普及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发展出多种类型,以适应音韵的变化和注音需求。杨教授指出,随着中古汉语的声母、介音等成分的分化,反切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这些变化不仅让反切在注音上更加简洁高效,还反映了古人对音节构造、声调及语音特征的逐步深入认识。
杨军教授讲学
杨军教授重点介绍了“反切析类法”的原理与应用。反切析类法是一种通过分析反切上字与下字在声母和韵类上的搭配关系,进而将不同音类进行分类的方法。通过这一方法,可以清晰地区分易混的声母、韵母,并有效弥补传统系联法在分析音义文献反切上的不足,达到了操作简便、观察直观、分类明确的效果。杨教授通过详实的例子和数据,展示了反切析类法如何在历史上帮助厘清音类之间的界限。例如,他展示了《经典释文》中使用反切分析的实例,成功将不同的音类分离,并发现了陆德明音系中的独特特征。这一方法的应用,不仅使得古汉语语音的研究更具科学性,还为现代汉语的音系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讲座现场
讲座提问环节,同学们围绕“反切析类法”“析类法应用”等问题进行了请教,杨军教授结合实例进行了解答。同时,杨教授强调,反切析类法不仅可以离析易混的声类,也可以离析相邻的韵类,还可以考察清浊声母是否保持对立,借以判断清化是否发生。
杨军教授解答
最后,谢荣娥教授指出,杨军教授的深刻见解和丰富经验不仅拓宽了大家的学术视野,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并对杨军教授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