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理论教研室
贺昌盛
2022-04-27     (阅读:)

姓       名:贺昌盛

毕业院校:武汉大学文学院

专       业:中国现当代文学

学       位:文学博士

职       称:教   授

办公地点: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1-103室

电子邮件:hechshwh@163.com

研究领域:文学基础理论、中国现代文论、文艺学学术史

学习和工作经历:

  200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文学院,获得文学博士学位;

 2002-2004年于南京大学文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4-2020年为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为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学术著作

◆专著《观念的旅行:汉语语境中西学“知识”的接受与变异》,光明日报出版社,2022年。

◆专著《中国现代文学基础理论著译编纂史稿》,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1年。

◆专著《性想象的空间》,三晋出版社,2014年。

◆专著《现代性与国学思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专著《晚清民初“文学”学科的学术谱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

◆专著《想象的互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专著《象征:符号与隐喻》,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译著《华语圈文学史》(藤井省三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参著《中美文学交流史》(第三作者),山东教育出版社,2015年。

◆参著《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参著《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编著“国学思潮丛书”《国学初萌》、《再造文明》、《中西会通》、《返本开新》,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年。

◆编著《中国现代文学基础理论文献编目》,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1年。

◆编著《中国现代文学基础理论稀见文献选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1年。

◆编著《中国现代文学基础理论与批评著译辑要》,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

◆选编《文与现实》(大学文科读本),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

◆选编《白门秋柳——黄裳散文选》,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年。

二、学术论文

《“小说”何以呈现“现代”世界“总体性》,《探索与争鸣》2020年第10期。

《现代小说的“形式”建构》,《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9年第3期。

《“文艺”如何“复兴”:“诗性”文本的没落与重建》,《文艺理论研究》2019年第2期。

《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东岳论丛》2019年第4期。

《“新小说”的书写策略及其深层意味》,《厦门大学学报》2018年第6期。

《语言事件还是伦理事件》,《中国图书评论》,2018年第9期。

《现代中国“美学”学科的确立》,《中国文学批评》,2018年第2期。《新华文摘》2018年第20期全文转载。

《文学的“理论”建构》,《学术论坛》,2018年第1期。

《作为后现代策略的“非虚构书写”》,《福建论坛》,2018年第1期。

《现代中国文论转型的四种路向》,《中州学刊》2017年第8期。《新华文摘》2018年第2期“论点摘编”。

《“听”的文学:被遮蔽的现代性》,《江汉论坛》2017年第8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2017年第10期全文转载。

《想像·空间·现代性》,《东岳论丛》2017年第7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7年第11期全文转载。

《后现代语境中西文理论术语的“汉译”及其界定》,《厦门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

《“看”的文学革命·“听”的文学革命》(译文),《长江学术》2017年第1期。

《“审美救赎”如何可能》,《厦门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

《科学与人文之间的抉择》,《学术月刊》,2015年第9期。

《经由文学理解现代中国》(访谈),《扬子江评论》2015年第3期。

《当代汉语文学书写的语言困境》,《长江学术》2015年第2期。

《被给予的记忆》,《南国学术》(澳门)2015年第2期。

《民族国家想像与文学史书写》,《东南学术》2015年第1期。

《从“无中生有”到“据为己有”》,《厦门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台湾文学史概说》(译文),《华文文学》2014年第2期。

《“国语”的发现与“国学”的重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从“文之学”到“纯文学”》,《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村上春树与华语圈》(译文),《当代文坛》2013年第1期。

《“现代中国文学”:学理依据与学科定位》,《厦门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钱锺书早期的“异国形象”研究》,《文学评论》2012年第2期。

《在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之间》,《厦门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011年第20期。

《都市文化、现代性与中国式现代主义文学》,《扬子江评论》2011年第3期。

《“黄祸”想象与“套话”叙事》,《文学评论丛刊》,2010年第12卷第2期。

《日本人对现代中国的解读》(译文),《扬子江评论》2010年第4期。

《国学何为:在学术与政治之间》,《人文国际》2010年第2辑。

《“国学”的知识论取向》,《东南学术》2010年第2期。

《现代中国文学与启蒙理念之逻辑关联的反思》,《厦门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现代“国学”:命名及其功能》,《学术月刊》,2009年第5期。

《作为殖民话语的“国民性批判”》,《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5期。

《“反智主义”笔谈》,《当代文坛》2009年第2期。

《载籍·考据·立论——现代中国学术的方法论转换》,《学术月刊》,2008年第7期。

《被塑造的“他者”》,《厦门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晚清民初“文学”学科的学术谱系》,《学术月刊》,2007年第7期。

《从“新感觉”到心理分析》,《文学评论》,2006年第5期。

《国学院体制与现代中国学术的知识构成》,《厦门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现代性视阈中的汉语“纯诗”理论》,《厦门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新感觉派”命名质疑》,《湖北大学学报》(合写),2005年第3期。

《民族主义语境中的中国近代文学》,《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1第5期。

《从“意象”到“象征”:30年代汉语象征诗学的拓展》,《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现实·象征·玄学”:汉语象征诗学的内在结构》,《江汉论坛》,2004年第5期。

《萌芽时期汉语象征诗学的基本形态》,《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异域写作与本土批评》,《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中国现代西部文学与西部报刊业发展的关系》,《福建论坛》,2004年第1期。

《现代西部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河北学刊》,2004年第1期。

《闻一多与鲁迅比较研究论纲》,《闻一多研究集刊》,2004年第9辑。

《早期象征诗学理论在汉语语境中的转换》,《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现代中国象征论诗学流变年表(1918-1949)》,《新文学史料》,2003年第2期。

《周氏兄弟的象征观》,《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第8期。

三、科研项目

1、参与南京大学文学院丁帆教授主持的“十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02BZW044)的研究工作(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04年10月出版)。

2、参与厦门大学中文系周宁教授主持的2005-200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台湾文学现代性研究”工作(05JJDGAT002)。

3、参与南京大学钱林森教授主持的2006-200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外文学交流史》系列丛书的研究工作(06BZW019)。

4、主持2007-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晚清民初“文学”学科的学术谱系》(07CZW035)。

5、主持2012-2014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现代性与国学思潮》(2012221005)。

6、主持2014-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现代文学基础理论文献的整理与研究》(14AZW001)。

7、参与2016-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欧美“中国现代文学史”编纂史研究》(16BZW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