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视窗
当前位置: 首页心灵视窗正文

中华文化,世界传播,一起听听国际舞台上民大志愿者的故事

作者:张裕吉 李宝玉 赵彤一 杨可怡   来源:
责编:马素文   发布时间:2022-04-22

临近毕业季

不少同学还在为工作发愁

你或许还不知道

民大每年都会派出优秀学生

前往世界各地担任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

推动中国语言文化走向世界

他们凭借青春积极的形象

和专业精湛的工作能力

赢得了学生的真心赞誉

成为中外交流的闪亮名片


王悠

心系教育事业,努力提升自我


2014年的夏天,王悠怀着忐忑与期待的心情,踏上了与绝大多数应届毕业生截然不同的、去往非洲苏丹的路。


作为家里的独生女,从小衣食无忧的王悠到了大四这一年,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迷茫。她不知道自己将来想做什么、能做什么。英语专业的王悠一直很希望能有机会去体验国外的生活,拓宽自己的眼界。机缘巧合下,她看到了学校发布的有关招聘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的通知,对此萌生了兴趣。




来到苏丹,生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艰难。在老师的帮助下,王悠很快适应了当地的生活。“苏丹人在饮食习惯上和我们有区别,但不难适应。”


生活和工作逐渐进入正轨,王悠的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愉悦:一周工作四天,课程包括听力口语课、商务汉语课以及阅读课,上完课后还要备课、改作业、参加学术研讨、听课、举办文化活动……“我才大学刚毕业,就要给大学生上课,还是苏丹最好的大学——喀土穆大学的学生,难免感到压力山大。只能尽力传授给他们更多更有用的中文知识,不给中国人丢脸。”



一年时光很快过去,王悠顺利申请到了香港理工大学的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她又在当地攒了一年的工作经验,终于满足了公派教师硕士毕业和2年海外工作经验的要求,以公派教师的身份第二次前往非洲。


如今,心系着祖国的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王悠在马来西亚的思特雅大学继续攻读教育学博士,对于接下来的路她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从中国到苏丹,再到中国香港和马来西亚,王悠坚持着自己的步伐和方向,迈向属于她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人生。


周心怡

以热爱赴他乡,用真心传文化


刚上大学时,周心怡就对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这个群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立志也要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为了提高竞争力,她在研究生期间全力备考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并向以往从事过相关工作的朋友和同学请教,针对选拔需求培养能力。


最终,怀揣着憧憬又担忧的心情,周心怡踏上了前往异国他乡的道路。“基希讷乌小小的,看不到和中国一样的摩天大楼和现代化设施。”这是周心怡到达摩尔多瓦首都基希讷乌后的第一感受。摩尔多瓦对于很多人来说太过陌生,在正式出发前,周心怡对这个资讯寥寥的国家也不甚了解。但她向来不走寻常路,决心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既是为了锻炼自己,也是为了把中华文化传播得更远。



在摩尔多瓦,周心怡的中文教授对象年龄跨度很大,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需采取的教学方式完全不同,更要做好应对学生上课提出各种问题的准备。她在教学中发现,对于摩尔多瓦人来说,学习中文最困难的地方是声调的学习,因为俄语和罗马尼亚语里并没有声调。“在教授中文音调的时候,学生闹了不少笑话,他们一脸认真努力却不能正确发音的时候着实让人心疼。”周心怡会在课堂上记录每个学生容易发错的音,再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练习、改善发音。



除了常规的中文教学,周心怡和同伴们会定期组织文化活动,如书法课、剪纸课、国画课、青花瓷鉴赏制作课等等。碰上中国的传统节日,周心怡也会和学生们一起过节,把中华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中。“希望学生们能通过中华文化课这个窗口来了解真实的中国。”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少志愿者选择回国,只有周心怡和其他两名同伴选择留任。三个人承担起了原本二十人的教学任务,保证了摩尔多瓦孔院的教学在疫情期间的正常进行,这段经历也成为了周心怡在摩尔多瓦最难忘的回忆。



回想起在摩尔多瓦这两年的经历,周心怡心中充满感激。“首先是我的母亲,她虽然充满担忧,但依旧尊重我的每一个选择,在经济上和情感上都给予了我最大的支持。还有我的导师王磊老师,他肯定了我的选择,经常鼓励我,一直给我信心。在这两年中,孔子学院的老师和院长一家都很照顾我,让我在异国他乡不孤单。”家人的支持、老师的帮助和同事的照顾,成为了周心怡在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的路上继续前行的支柱和动力。


田银月

选择发光发亮,坚定奋力向前


了解到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这个项目是一次偶然,但是成为一名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却是田银月的“蓄谋已久”。在2018年的寒假,田银月与朋友来到泰国旅游,12天的旅行让她对泰国“情根深种”。到了大四,她便通过查阅资料、咨询前辈等方式着手准备面试。


初到泰国,田银月有憧憬和期待,但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因为不会泰语,田银月在面对全是泰文的菜单时,只能通过照片和老板交流,通常只吃一个熟悉的菜。“我记得有一次吃饭时遇到了一位有趣的老板,他很热情地告诉我怎么用泰语说这道菜,怕我听不懂,还不断重复着。”田银月回忆自己初来乍到时的场景,当地人的热情让她克服了最初的困难,也留下了暖心的回忆。



谈及与泰国学生们的日常,田银月分享了自己的教学方法:“中文比较难,学生年龄小,教学必须要循序渐进,否则小朋友很容易丧失兴趣和信心。我会跟他们做游戏,边玩边学,如果他们表现得好,我会给他们分享一些中国的音乐、美食、大熊猫等,激发他们对于中华文化的热爱。”除此之外,田银月还设立了奖励机制,表现好的小朋友会得到她从国内带去的贴纸和大白兔奶糖。用心、耐心、细心的教学让田银月看到了学生的进步,也让她收到了小朋友们节日时送的贺卡以及平时毫无保留的赞美与喜爱。细节最动人心,一点一滴都让田银月爱上了这里。




2019年,田银月在赴任的第一个任期时参加了担任大会,在会上志愿者们共同演唱《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留下一首赞歌。”当唱到这句歌词时,田银月心中热血沸腾,满是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于离开祖国、面对未知的紧张。三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田银月觉得,这三年的经历是最好的安排。“生命的意义其实不在于你活了多少日子,而在于你记住了多少的时光。我要把握好每一个当下,勇敢向前,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施臣

承担责任使命,激励继续前行


高考前,施臣就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产生兴趣,最终也如愿被心仪的专业录取。在民大,他了解到更多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项目的信息,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异域文化的兴趣与日俱增。


大学四年里,他认识了不少外国人。他说:“每当外国友人通过我,对中文和中国文化产生兴趣,我就很有成就感。后来去海外教中文,我也感受到了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对中国的善意,海外经历中很多感动的瞬间增强了我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成功申报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后,施臣就开始为志愿者活动进行准备。他接受了相关部门的统一培训,充分了解了志愿者的工作内容,以及当地的气候、人文和风俗习惯等。另一方面,他也为中文教学和传播中国文化的工作做了全面、细致的计划与准备。


在泰国时,他明显感受到了熟悉的“尊师重教”的文化。泰国拜师节那天,他记得他在办公室改作业,突然就有一群学生捧着镀金的装饰品和花走进来,跪在他的面前。他有些不知所措,急忙扶他们起来,但学生们很坦诚地说:“老师,请坐。”


他端坐在学生面前,心里已经被学生们跪师的这一行为深深地震撼了。那时候便在心里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拿出看家本领,好好地教他们。日常生活中令施臣印象深刻的事还有很多,比如早上起来发现家门口放了一箱芒果,又或者回到办公桌上发现有午餐。这些尊师重教的细节让他对中文的教学更加有信心,也更加有动力。



在国外,与很多相关领域里有名的专家和大咖交流也让施臣获益良多。他说:“这个机会让我可以一边工作,一边了解不同的风土人情,拓宽了我的视野和思路。”在孔子学院担任中文教师的经历让他变得更加专业、严谨,让他不断改进,积累经验,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不同的地方 同样的初心

民大志愿者在国际舞台上

书写独一无二的青春

绽放泱泱大国的风采

用责任与热爱

架起中外友谊桥梁

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图片来源:上述受访者  编辑排版:杨可怡  责任编辑:刘虹